2025年5月,张曦导师携工作站成员虞哲夫、徐佳豪、赵丽婷,共同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本届大会以“融合前沿科技:成就新形态的学习者”为主题,汇聚了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顶尖学者、教育实践者及行业领袖,共同探讨教育科技的前沿议题。
在这次盛会中,张曦导师及其工作站成员充分利用这一国际平台,站在教育科技的前沿,汇报展示并交流了他们在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
张曦导师:游戏课程化视域下的幼儿编程教育探索
在W06工作坊——“迎接未来的挑战:智能时代儿童计算思维与编程教育”中,张曦导师以《游戏课程化视域下幼儿编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汇报。张曦导师基于游戏课程化的视角,剖析了幼儿编程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针对当前幼儿园教师编程教育理念滞后、技术操作不熟及课程游戏性设计能力薄弱等问题,构建了“理念-技术-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师能力发展模型。通过分层晋级研训机制、名师示范课例研讨及专家主导的项目研究,系统地提升了教师在游戏化编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能力,为幼儿编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虞哲夫老师:计算思维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工作站成员虞哲夫老师以《计算思维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实践》为主题,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深入探讨了计算思维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虞老师以“超级马里奥”音乐律动课程为例,生动展示了计算思维核心概念如何在艺术活动中自然融入。研究发现,音乐律动的节奏模式、动作编排与程序化思维存在高度契合点,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在游戏化学习中建立计算思维的初步概念。虞老师还总结了该类课程的实施经验,提出了优化策略,并探讨了其向其他艺术领域拓展的可能性,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徐佳豪老师:玛塔挑战坊——幼儿园跨学科编程课程的实施路径
徐佳豪老师则以《玛塔挑战坊:幼儿园跨学科编程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索》为主题,围绕玛塔机器人(Matatalab)这一核心工具,进行研究汇报。通过三轮递进式的课程实践,徐老师探索了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跨学科编程教育。课程从数学与编程的简单融合起步,逐步拓展到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整合,最终引导孩子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研究发现,游戏化的任务设计和实体化的操作工具,不仅让幼儿轻松理解了编程概念,还在游戏中建立了数学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同时提升了幼儿的计算思维。徐老师的研究成果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课程模板,让编程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趣味工具。
赵丽婷老师:大班幼儿实体编程启蒙课程推进路径
赵丽婷老师通过《大班幼儿实体编程启蒙课程推进路径——以大班“我是龙川小导游”STEAM项目活动为例》的主题汇报,生动展示了大班幼儿编程教育的推进路径。赵老师以“我是龙川小导游”的课程故事为线索,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STEAM项目活动,引导大班幼儿逐步走进编程的世界。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编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在实践中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