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王小芳2023 > 本市信息 > 深耕教材强素养 协同共研启新程——记温州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7次活动

深耕教材强素养 协同共研启新程——记温州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7次活动

浏览量:207|发表日期:2025-10-04|来自:


2025919日,温州市王小芳名师工作室第十七次研修活动在龙港市实验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线下展示+线上研讨"双线融合的创新模式,聚焦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通过实践展示与深度研讨,系统探索了基于新教材实施的教学改革策略,为学员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素养培育实践方案。

一、展示分享:汲教材之活水,探素养之新航

课例展示与经验分享环节,龙港市实验中学陈圆圆老师执教《人的社会化》,以“自闭症少年黄志能”的真实成长故事为线索,巧妙串联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化场域,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共情者”,实现知识理解到责任认同的升华;宁波联合实验中学陈源老师执教新教材《认识国家安全》,以“墨脱”为切入点,从地理战略价值、护土兴边实践到墨脱水电站未来布局,层层剖析国家安全的多维内涵,筑牢学生“安全重于山”的信念。围绕教学实践深度研讨温州市第二中学潘沉舒老师以《情境·问题·素养:〈人的社会化〉教学实践的三重进阶》为题,分享团队以“自闭症少年”替代传统“狼孩”案例、设计“事实—概念—价值”进阶问题的磨课历程;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刘林峰老师通过《老陈从违法者到护法者》真实案例,解析如何将法治知识融入行为转变探究;龙湾区第二实验学校潘筱红老师以“小玉两捐造血干细胞”为主线,说课展示如何将“奉献社会”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在专家讲座环节,浙江省特级教师邓全忠梳理了思政教材从《青少年修养》到《道德与法治》的演进逻辑,强调新教材突出政治认同与知行合一;宁波市教研员郑乐提出“学为中心”课堂转型路径,倡导构建思维、情感、知识共生的成长场域。活动最后,温州市教研员王小芳总结指出,本次研修通过课例与教材的深度对话,为思政课堂设计提供了鲜活范本,助力教师以教材为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此次活动借助课堂展示、说课分享、专家讲座等环节,为学员老师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桥梁。学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用心做好记录,充分展现出对学习的热忱与执着。从课堂展示的生动实践,到专题研讨的深度交流;从教材研训的精准剖析,到专家讲座的高瞻远瞩,每一位学员都在这场学术盛宴中收获颇丰。


 

二、研讨交流:云端聚智研教材 同心问道素养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员们对新教材的理解,9月21日下午,工作全体成员及特邀教师代表相聚云端,在钉钉线上会议室开展了学习心得分享会。这场跨越空间的思想碰撞,既是对前一日教学研讨活动的深度延伸,亦是一次教育初心的集体回望——与会教师们立足思政课堂实践,从素材选取的生活温度、技术赋能的创新维度、育人价值的理念革新三个层面,畅谈心得、互启智慧,让"如何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思考在交流中愈发清晰。

陈园园老师以《从“知识搬运”到“价值唤醒”:我的思政课教学蜕变》为题,分享了自己执教《人的社会化》磨课感悟。起初,陈老师的设计停留在“概念讲解-案例佐证”的知识搬运层面,直到团队指导与郑乐安老师的讲座点醒了我:思政课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理论背后的生命意义。为此,她彻底重构课堂:以“孤岛与群岛”的比喻引发思考,用“黄志能”的真实故事贯穿全程。通过“猜父母忧心”“析多方助力”“看人生转变”三步探究,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在情境中自主感悟社会化的内涵与价值。当学生从黄志能的成长连接到自身经历时,抽象的认知便化为了真切的生命体验。这启示陈老师,素养落地的课堂,需在情境的吸引力与教学的严谨度间寻求精妙平衡,一堂走心的思政课,应如“群岛”相连,让知识的种子在真实情境的土壤中,经由学生自主探究,生长出价值的认同与素养的果实。

林丽君老师以《先看见“人”,方能育成“人”》为题谈陈园园老师的《人的社会化》课例学习心得林老师认为,陈园园老师的《人的社会化》一课,为我们呈现了素养落地的清晰路径:教学必须先看见“人”,方能育成“人”。课堂以“黄志能的故事”为“真情境”,用“父母为何忧心”等“真问题”卸下学生心防,引导其从旁观者变为置身其中的探索者。通过“绘制我的群岛连接图”等环节,课堂实现了从“课时”到“人生”的“真连接”,让学生在反观自身成长中,将“社会化”知识内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此课例深刻启示:唯有将“真问题—真情境—真连接”铸成教学逻辑,让知识带着体温走进生活,方能真正将课上到学生心里,实现育人目标。

夏惠敏老师以《聚焦素养落地,构建道法学习新样态》为题,浅谈此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启示。夏老师以《人的社会化》为例,课堂以“孤岛与群岛”为喻,借真实案例与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在“真情实境”中共情、思辨,最终反观自身,达成价值认同。这启示我们:教学设计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真情境、巧设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并借助项目化学习等实践将观念转化为行动。唯有构建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学习新样态,方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吴晓影老师围绕《人的社会化》一课,以《深研教材促素养落地,精设问题引思维进阶

》为题谈观摩《人的社会化》课例有感,吴老师谈到课例团队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与创造性使用,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其成功关键在于:以“黄志能”这一真实、富有感染力的案例精准承载“社会化”核心概念,取代了虽生动却偏离价值启蒙的初始设计。同时,课堂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如从“父母为何带他走出孤岛”到“没有社会化的人生会怎样”),成功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推动价值观的悄然转变与核心素养的真正内化。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是教材的“解读者”与“转化者”,备课时需深入剖析课标价值指向,设计时则要大胆选取贴近学生的情境,让教材之“基”与素养之“魂”在课堂中深度融合。

李婷婷老师《从“吃瓜群众”到“法律明白人”:情境教学让法治素养落地》为题深入剖析“球场风波谁担责”一课,此课通过“铲球受伤索赔59万”的真实情境,成功将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当事人”。该设计以冲突为锚点,构建“冲突导入—案例拆解—法律适用—权责统一”的教学闭环,使抽象的《民法典》条文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工具。课堂中,学生围绕“如何判断过错”等核心问题主动追问、深度思辨,在修正原有认知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权责统一”的理性法治观念。这让一线思政教师启思:法治教育应扎根学生“生活圈”,挖掘其身边的“法治冲突点”,让法律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活”起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黄檬檬老师以《“自甘风险原则”为例谈法治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为题,分析《球场风波谁担责》一课,点评该课以校园足球伤害案例为引,通过以案释法、情境辨析,引导学生理解法律适用条件,明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深入阐释《民法典》“自甘风险原则”,推动法治素养在课堂扎实落地,值得一线老师学习。

姜慧老师以《议题引领,AI赋能:法治课堂的深度建构与科技融合》谈观《球场风波谁担责》有感。姜慧老师说:本节课以“天价索赔有何据?”等子议题层层推进,贯通情、理、法,结构严谨,有效引导学生从情感冲突走向理性思辨与价值认同。而AI技术的运用成为课堂亮点。通过生成“案发示意图”,将模糊的动作描述转化为清晰可视的客观事实,为学生搭建了统一的法律分析起点,极大提升了思辨的准确性与深度。这节课成功示范了科技与教学的深度融合:AI不是点缀,而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高效工具。它既助力情境创设,更作为认知支架,支撑学生基于事实进行逻辑推理,体现了“科技为用,育人为本”的智慧教学设计。它启示我们一线教师,未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更积极地拥抱技术,用AI赋能议题设计。

史浩杰老师基于《人的社会化》和《维护国家安全》两节道德与法治课从“领会教材单元立意,确立素养目标”、“梳理教材重要内容,重构真情境”、“遵循教材“问题链”逻辑,搭建思维阶梯”三个维度分享了自己的体悟。史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始于对课标与教材的深度对标,情境重构:用真实故事承载教材核心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叙事中自然感知“社会化”的内涵与意义,实现了知识、情境与价值的同频共振,悄然浸润学生心灵。借问题链将教材逻辑转化为思维爬升的阶梯,引导学生从事实认知逐步走向价值认同,实现素养的自主建构与内化。

吴加琦老师从郑乐安老师专题讲座中分享的典型课例中感悟思政课的精髓,吴老师感慨思政课教师要充分重视思政课的价值,创设“真情境”、开展“真实践”、深化“真体验”、激活“真思考”、生成“真素养”、走向“真学习”,培养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让思政课更深刻、更透彻、更鲜活,实现守正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培根铸魂育人使命。

金叶老师围绕“如何解读新教材,使用新教材”展开自己的思考与分享。教材为基素养落地”是这几年兴起的教学理念。教材是达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素养的载体。没有教材,教学会失去科学性,知识的传授显得随意性。但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培养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念(即核心素养)。实现素养落地,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陈园园老师的《人的社会化》这一课的教学就是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贴近学生,让学生产生共情,达成教学目标。陈老师以和学生年龄相仿的黄志能作为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有了方法借鉴。这才是真正实现了素养落地,以一节课深入到学生心理,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杨海静老师围绕教材为基,素养落地主题分享了自己在一线教学中的体悟与践行。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依托教材实现核心素养落地成为关键。杨海静老师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新教材是素养培育的“蓝图”,教师需深度研读,把握其逻辑结构与育人导向。教学实践中,应遵循“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回归教材”的路径:通过单元整合构建知识体系;链接学情,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材”,设计真实情境与思辨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内化价值;并辅以过程性评价,检验素养成效。唯有坚守教材之基,创新教学之法,方能使素养在课堂中真正生根,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邱会珍老师围绕“深挖 优化”两个核心关键词侃侃而谈宁波团队思政教学实践的启示。

首先,深挖情境与课题,让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宁波课例课堂线性思维强,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在娓娓道来中实现素养内化。关键在于:一是创设鲜活情境,源于对生活与社会的热爱关注;二是情思共生课堂,让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其次优化模式与方法,逆向设计驱动素养生成。宁波团队打破传统,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将评价贯穿全程,把知识转化为情境中的问题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掌握知识、生成素养。用精深的钻研和精巧的设计,让严肃的思政课变得有趣、有味、有魂,这值得一线老师学习借鉴。

“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共鸣的真实故事。”线上交流的最后,王小芳老师做了总结点评。王老师指出,思政教育的生命力,恰恰在于用“具体的人”“鲜活的事”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新教材的使用不是简单的'换新书',而是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生活素材,以更审慎的态度运用技术工具,以更深刻的理解践行育人使命。

近两个小时的线上分享,屏幕里跃动的不仅是文字与语音,更是一颗颗对思政教育热忱的心。这场分享会不仅深化了工作室成员对新教材编写理念、结构体系与实施策略的理解,更凝聚起一个共识——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既要当好“教材的解读者”,更要成为“生活的观察者”、“技术的驾驭者”、“价值的引领者”,让每一节思政课都成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温暖助力。


秋阳正好,云端共研。这场始于分享、终于思考的交流,已然为工作室成员的新学期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动能——带着对“好课”更深刻的理解,怀着对“育人”更坚定的初心,他们将以更鲜活的课堂,回应时代对思政教育的热切期待。